第569章 缺人了

明末逐鹿天下 风啸木 2138 字 5个月前

五位总督选择把这件事捅出来,联名上奏请求朝廷解决这个问题。

皇帝苏河读完之后,他就把电报扔在一边。

这个问题很棘手,不是简简单单几项政策就能解决问题。

大华帝国不能向藩属国那样,直接免费分配土地。

老祖宗就传下来一句至理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很多百姓都是苏河建立势力之初,统一贷款购买土地。

例如四川陕甘地区的百姓。

这个款项在当时,大部分成为军费,保障了当时的小团体财政不出现问题,让他们不会因为缺钱而分崩离析。

很多百姓通过这几年的奋斗,已经把欠的贷款还完。

不患寡而患不均,免除后来者的费用。

前面那些贡献更多的百姓,要怎么处理?

这件事情处理不好,会加剧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

农业税更不能免除,现在农业税已经远比不上商税。

但农业税依然占据整个帝国税收的五分之一。

突然之间没了五分之一的税收,大华帝国会出现财政危机。

朝廷正在推进的重大工程,也只能无限延期。

只是各地的水利工程,为之前的劣田,提供充足的水源,让它们通通变成良田,至少让农作物产量增加40以上。

水利工程非常简单,为什么各朝各代都没有大力推行,就是因为全面推行太浪费钱。

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像这种需要重资投入,见效缓慢的工程,都不会再出现。

不患寡而患不均,给农民免费,商人免不免税?官员免不免税?贵族免不免税?

他们的话语权与实力都在农民群体之上。

免税的缝隙一开,这些人会想方设法,为自己人谋福利。

皇帝苏河在世,还能压制住这些勋贵与文官。

皇位传到子孙后代手中,皇权威势不在,这种事情必定会出现。

皇帝苏河想着其他解决方案,他都没有想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禁止移民前往藩属国,这个政策不可取。

增强藩属国实力,让他们在海外稳稳扎下根基,这是大华帝国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海外的无主之地,汉人不争抢,那就会被其他人抢到手。

藩属国也将会是大华帝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倾销地。

大华帝国有着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供应和庞大的市场,将会蜕变为工业国。

如果让皇帝苏河做出选择,他也会选择扶持藩属国。

因为海外总督府紧邻大华帝国本土。

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大华帝国本土与海外总督府的联系会更加紧密。

底层百姓分到土地,朝廷又取消人头税。

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绝大部分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这几年大华帝国不断爆发婴儿潮。

这批孩子长大,必然会有很大部分人,分流到海外总督府。

这个选择,只是让海外总督府,发展的速度慢一些。

本来这些地方的定位,就是提供原材料与市场。

几十年不发展,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皇帝苏河立刻让周方志通知首相魏时鸣进宫面圣。

关于这个事情,他想了解内阁的想法。

首相魏时鸣急忙放下内阁的工作,来到皇帝苏河所在的乾清宫。

他拜见皇帝苏河,被皇帝苏河赐座,他接过周方志公公递过来的电报。

首相魏时鸣快速看完这份电报,又了解到皇帝苏河的想法。

他思考片刻回答道:“陛下,朝廷无法提供与藩属国类似的政策,又不想限制移民。

现在百姓就流失到藩属国,随着藩属国实力增长,在当地能稳定生存下去。

原先观望的百姓,他们为了自己或是孩子的前途,必然会选择前往藩属国定居。

微臣认为这只是移民潮的开端。

内阁会做好预案,防止某一个产业,大量的从业人员移民到海外藩属国,导致产业崩溃。”

首相先是说明内阁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