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证物

“唐代纸本,要保存到今日是非常困难的。”安宅英一提出疑问:“不知道小周先生是根据什么,就判定出《大日经》所用的纸张,就一定是唐代着名的硬黄蜡呢?”

“之所以能够如此确定,是因为一件着名的文物。”周至笑道:“一件在历史上有着明确记载,以硬黄蜡纸为载体的确实文物。”

“有这样的文物吗?”安宅英一问道。

“有,它就在辽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武则天时期,王羲之后人王方庆,将王氏一门二十八人十卷法书真迹,献给皇家,武则天将之交于弘文馆,命高手钩摹留存。这是传世勾填最为精到,年代最为确切,真迹来源最为可靠的二王法帖。”

“其后真迹佚失,仅存一卷摹本传世。”

“为了摹拓该本,唐代弘文馆研究出了‘晌拓’之术,就是后世着名的双钩填墨法。”

“这种方法,要用到上品的黄蜡纸张,覆盖在作品之上,在晌午的时候张于窗前,人于室内,利用日光拓写作品字迹的外缘,是曰‘双钩’,然后填充墨色,如此便可以得到‘亚真迹一等’的高档拓品。”

“这是我国古代为了保存复制名家书法作品发明的最佳办法,然历史也有记载,所谓‘晌拓历代皆可为,总以硬黄蜡纸所摹为最精’。”

“硬黄蜡纸是唐代较名贵的艺术加工纸,产于蜀中,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和半透明的效果,用于书画作品摹本的制作是最佳。”

“唐代皮日休有一首石榴歌,其中便有‘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一句,用黄蜡纸来形容石榴内层皮色,这既能够说明硬黄蜡纸在当时的名贵,也能够给我们提供重要的颜色和质地的参考。”

“这批珍贵的书法贴子,以硬黄蜡纸摹拓完成之后,弘文馆便将之集中到了一起,装表成卷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墨迹没有原作流传,这幅钩摹本就被称为‘下真迹一等’。本身钩摹精妙,不仅较完整的保留了王羲之的笔韵和灵魂,甚至将原作中的缺损都钩摹出来。”

“更具价值的,是它有明确的勾填年代记录,且新旧唐书均有对王方庆献帖的记载,来源非常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