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素纱

余三娘的绣工已经非常精彩细腻了,但是她一般制作的小幅画面,这也是和传统的“官补子”一脉相承的,杨大师这一幅巨作,很显然已经突破了传统了。

还有一种艺术品就是缂丝,缂丝可以还原出中国画的画法,制作出来的仿书法绘画效果,艺术成就也非常高。

但是依旧没有大型的创作,像现在这么大的《关羽读春秋》,在古代几乎只有被面才有这么大,比如著名的缂丝陀罗经被,但是那些大制作都有详尽的规制和图案和文字,不会随便工匠们天马行空地发挥。

“不得了啊。”外婆看到这幅绣品,激动得嘴唇都在颤抖:“不得了啊!今天是真真的开了眼了!”

周至蹲下来,认真研究着前景里那片青苔。

青苔是用好几种绿色的丝线绣成的,从明亮的黄绿色到幽深墨绿色,将苔藓的质感,色彩,甚至地面些微的高低差异都表现了出来,几乎能够以假乱真。

“这里有几种线啊?”江舒意也蹲了下来,想要伸手去感受一下那毛茸茸的质感,可是又没敢。

“五种线,七种针法。”杨大师笑道:“那里用的丝线是一股拆三,就是将一股普通丝线拆开成三份,一根细线的直径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墨绿的底子是这样出来的,然后颜色越浅的就越粗,绣得越散,这样苔藓的生长效果就出来了,是不是特别细腻?”

“厉害!”周至竖起了大拇指:“这才叫精益求精。”

“这还不是最细的。”杨德全介绍道:“如今的缂丝,要达到仿古的效果,需要一拆六来用,不然达不到古代丝线的直径。”

“和头发相比呢?”

杨大师似乎觉得周至问了一个好笑的事情一般,不由得笑了:“丝线可比头发细多了,唐宋时期的丝品比较粗,一般每厘米用经线十到二十根,纬线五十到七十根。”

“明代开始追求极致,比如缂丝大家朱克柔,她就在唐宋缂丝作品上来了个翻倍,用到了一百三十根。”

“越细的线就越容易表现细节,是这个意思吧?”

“是,当然还与色彩图案,用途,年代等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