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产业伤痛

五六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之母谢希德从it回国,被调往北大任半导体教研室副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五八年,谢希德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同年,她建立了上海技术物理中专,旨在培养实验技术人才。

有了科研学术人才,有了工厂,有了技术工人,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直到现在才搭起了架子。

很多沪市的半导体工业就占领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在研发、还是在量产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

后来的无线电十四厂,首家制成os电路;而无线电十九厂,则和首都东光电工厂并驾齐驱,成为中国ic产业中的南北“两霸”。

国家整体的芯片半导体技术研发,在当时与国际差距并不是太大,甚至在一些方面略有领先!

比如英特尔在一九七零年研制出的1kb的dra,而我国则在一九七五年也研制出来,仅仅比英特尔晚了五年时间。

而这个时候,三星才进入半导体行业不足一年,台岛的起步,甚至比大陆还要晚,才刚刚起步。

就算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科院沪市冶金所开发的离子注入机,甚至出口到了岛国,助力岛国的芯片制造。

但是这个产业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和隐患,那就是虽然工程技术人员有相当实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来制造芯片的生产线和装备是引进的,一旦过时了,又该怎么办?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熟知了,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之时,我国从岛国全套引进了七条半导体生产线。但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才发现,因制造工艺中的技术问题和软件设计问题无法解决,生产线设备不能发挥作用。

半导体产业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发展成了必须依赖工艺技术,软件设计,半导体生产三者联动的“巨大明珠”,又娇又贵,已经长成了“买不起的样子”。

国家在芯片半导体产业上投入不均衡的、不充足的弊病,终于暴露了出来。由于在起点上就投入不充足,落后于别人,导致市场差距随着摩尔定律演进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