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明码标价面目可憎

“一九一四年,沪上一块大洋能够买到四十四斤大米,十二大洋,差不多五百多斤大米的购买力。”

“那好像也不太贵呀?”江舒意说道。

“感觉不贵,那是因为你体会不到当时那种恐怖的贫富差距。”周至感慨道:“那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离生死线不远的贫困线上挣扎。”

“瓜菜半年粮,年成不好落到年底都可能拉下亏空,只有极少数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才能毫无压力地拿出十几块大洋来买这么一幅对联。”

这样一说,江舒意算是明白了,那个时候的人玩字画,就相当于现在的人玩高端手机,玩豪车压根都不是普通人玩得起的。

很多名家的润格都非常有意思,也非常能够体现出文人的个性,比如胡小石。

胡小石是民国着名的国学大师,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当时与陈中凡、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

他的润格里边有几个有趣的地方:为索篆隶者:视原直加倍。泥金笺:加倍。堂福屏联书:来文者加倍。磨墨费:原直十之一。

特意说要篆书隶书的,价格翻倍!交代要用好纸张的,价格翻倍!自己写好文字过来让我照抄的,价格翻倍!

江舒意看着最后那一条,有些骇然:“磨墨都还要单独收钱?”

“哈哈哈……”周至和骆千和相视大笑,骆千和笑着说道:“周先生给姑娘解释一下吧。”

周至笑道:“文人嘛,耻于言钱,最早的帮人撰稿写墓志铭,写碑额等,这样的收入称为‘润笔’,后来发展到绘画,收钱不好意思说收钱,也统称‘润金’,‘墨费’。”

“再到后来,出现了专门的中介经理人,主要就是来自与画家书法家相熟的书画行,负责在书画家和买家之间牵线搭桥,收取一定的佣金作为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