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页

税制,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摸索了很久,无论宋,明,清,都出现过很多问题,直到“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这两条确定后,兼并虽然依旧盛行,但是已经不能影响到封建国家最重要的税收——农税了。

从此后,国家有钱了,这才是稳定的基础。

上亿两白银都说赔就能赔,相比之下,几十万贯岁币,连毛都算不上。

此举在明清施行,阻力非常巨大,因为明代国策是读书人免税,导致大量投效式兼并的发生,大地主完全享受免税带来的大福利,最后国家负担全部落到抗风险能力很小的自耕农身上,最后自耕农比例越来越少,国家破产。

清代初期也是如此。

如今的陕西,阻力小得多。

首先,北宋读书人没有免税的说法,只有官员才有。

其次,官员免税田亩有明确规定,虽然多占土地照样免税的现象非常普遍,但那毕竟是没有法理依据的。

第三,最有利的一点,宋代商税比例相当大,政府鼓励工商,甚至鼓励大宗海贸。

官员升迁,携带土产进京贩卖都是常态,以前在大相国寺,如今在万货集,甚至还开辟有专门场地给他们干这个。

这就让有识之士,将眼光投放到了土地之外的产业,而不是只有买地这一条投资渠道。

就陕西本地来说,上等户一直以来,缴纳的就是田赋,丁银改不改,跟他们没有关系。

对下等户和无地户来说,在苏油的努力下,他们正一批批一步步变成自耕农。以前的丁银,对他们来说就是勒在脖子上的枷锁,而到了现在,第一批分到土地的人,也就有了纳税的实力。

剩下还没被惠顾到的那些,名下没有田地,也就不用再交税,负担大大减轻。

对于中等户来说,他们本来就有地,精耕细作推广后,人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只要添丁不添银,无论男女婴儿,父母让他们存活下来几率更高。

可耕土地面积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会让相同的地区,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