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讲学

奋斗在大明 名剑山庄 1390 字 3个月前

第六十五章 讲学

松柏青青,遮天蔽日,虽然已经到了夏季,但是这里,依然有一阵清凉之意。

一少二老,围在核心。青衫磊磊,外面的学子,各自肃穆。只有鸟叫虫鸣,时常传来,给讲学之事,别有一番意味。

讲学这种活动,从宋代的开始,在明代早就有一定之规。总体上来说,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士大夫之间的讲学。这种讲学承袭宋代遗风,分为不同的讲学方法,比如一个老师日常讲学,是教学的一部分。而现在所谓的讲学,就是会讲了。就是几个大儒,一起登台,彼此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辩驳。让周围的学生来听。

还允许学生提问。

今天,也就是这个模式。

另外一种,就是对百姓的讲学,这也是心学所倡导的。心学一脉中泰州学派尤其习惯如此,为贩夫走卒讲学。实践儒家教化百姓的心愿。心学风行天下,泰州学派是立了大功劳的。

这样直接面对百姓的讲学,周梦臣还没有经历过。

不过,即便今日会讲,也是有主有次的。

周梦臣毕竟有官身,而且关学虽然还有一二大儒,但是在官场之上,已经没有谁的官职在周梦臣之上了,王用宾到了南京当尚书,不过是一个养老的职位,听起来好听而已。

没有什么用处。

即便不提周梦臣的学问,单单说周梦臣的身份,今日关学也是要给周梦臣面子的。

而且周梦臣也算著书立传。薄有名声,所以,今日主讲,自然是周梦臣。

所以三个人寒暄了几句,互相退让,周梦臣还是第一个讲解。

一开始,周梦臣并没有标新立异。而是将《小学问》,里面的内容讲述出来,无非是逻辑学,唯物论,科学方法等,渲染上儒家的一些色彩。

其实,周梦臣也庆幸他是在明代。

因为他发现,他的学说,如果在明代之前,其实并不是那么好融入的。原因,古代各代学问都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汉代就是古文经,今文经,唐宋儒学也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也就是说,之前的儒学,都是要面对经学,在儒家框架之中,找出自己的依据,但是到了明代却不一样了。明儒明显的有抛弃经学的倾向,更多欧是立题目,衍生出自己的研究,而并非一要在经学之中找出自己的依据。当然了,如果有也不仿找一找。

王阳明心学就是如此。